《海洋科学》
新华社乌鲁木齐2月15日电寒风呼啸,冬日的阳光勾勒出天山的轮廓。赛依克江·吾龙脱下手套,摸了摸黑色的静电球,走进“钢铁迷宫”般的操作区。
在我国边陲小城霍尔果斯,赛依克江是国家管网西部管道公司霍尔果斯压气首站压缩机班的班长。进口自中亚的天然气在他这里“铆足了劲”,沿着能源大动脉西气东输二线、三线东抵沪上、南至香港,将神州大地气脉相连,保证了春节万家烟火。
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赛依克江解释说:“天然气从中亚过来后,每隔150公里就需要压缩机提压,为它提供动力,才能往下游继续输送。”
踏进操作区,脚下有轻微的震颤感,这是输气管道在增压输气。厂房内机器不停运转,轰鸣声高达90分贝,赛依克江戴上特制的耳塞、打起手电筒,开始查看站里最值钱的“大家伙”。
8台进口压缩机,每台价值8000万元,这是站里最核心的设备,技术最过硬的人才能操作。“别看它是个大家伙,我已经熟悉了它的脾气。”说到压缩机,赛依克江如数家珍,手电一打,仪器损耗、跑冒滴漏,他都看得“真真的”。
守着这些宝贝疙瘩,赛依克江和机组成员从不敢怠慢,定期进行常规作业、维护保养,“读懂”它内心的气压和脉动,但有时也被它“折腾”得不轻。
2018年1月,霍尔果斯遭遇极寒天气,零下20摄氏度的气温,赛依克江和班组成员加频检查,发现压缩机滤芯的压差越来越高,进气量越大堵得越快,排查了好久,才发现原来是压缩机滤芯结霜堵住了。他立刻给站里汇报,全站员工披风出征,在冰天雪地里更换了240个滤芯。
霍尔果斯压气首站负责人张楠说:“压缩机和飞机的发动机是一个原理,国门首站的8台机组连续无故障运行时间突破小时,赛依克江是当之无愧的‘安全机长'。”
如今能熟练操作高端设备的“安全机长”,当年只是山沟里的放羊娃。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二牧场雪山沟,地如其名,常年积雪皑皑。1983年,赛依克江·吾龙就出生在这,兄弟姐妹6个,他是最小的儿子。按照习俗他应该待在家里给父母养老。
“中途有一段时间辍学,回家放羊,老师觉得可惜,给我爸苦口婆心地做工作。”赛依克江说。高考那年,赛依克江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他选择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如今,放羊娃已经学成归来,成长为掌握“硬核”科技的老师傅,他带的压缩机班的“这届学生”都很洋气,操作手册大多都是英文,大家对设备操作都谙熟于心。
“家人们不懂我的工作,我每次都对他们讲我在鼓捣飞机,既是机长又是地勤。”今年过年,赛依克江坚守在站里,却觉得离家很近,“除夕夜,我要为万家烟火站好第一班岗。”(新华社记者张研、高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