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学》
我的名片
开元寺位于泉州子城西门外,南临城内东西向主街道,始建于公元686年(唐垂拱二年),主体格局成形于10世纪,历代修缮沿用至今。寺院由中路主体建筑群、东西石塔及东西两路附属建筑群等组成,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遗产要素。开元寺是宋元时期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其寺院经济及多元文化遗迹反映出宋元海洋贸易带给泉州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共存特征,与寺院关联的割据政权统治者、宋元官方、僧侣、地方大族等人群对宋元社会经济和海洋贸易有重要贡献。开元寺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泉州开元寺全景 (陈英杰 摄)
泉州网4月21日讯(记者 陈智勇)“东西双古塔,南北一长街。”这句诗是泉州古城的真实写照,双古塔就是泉州开元寺的东西塔,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泉州人民的骄傲。
开元寺作为泉州人精神栖居地,文物史迹众多,除了东西塔,还有大雄宝殿、“紫云屏”石刻、飞天乐伎、藏经阁、檀樾祠等,千百年来一代代泉州人如数家珍。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来到这里,撰写下“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的赞叹;近代高僧弘一法师将人生高光时刻留在这里;当代著名艺术家蔡国强走遍世界各地,这里永远是他的精神坐标。
“桑莲法界” 留存古海丝情缘
“泉州曾为‘东方第一大港',历史上对外经贸活动和文化交流频繁,创造了灿烂的海丝文化,成就了刺桐古港的辉煌。”我市知名文史专家、原泉州文物保护管理所主任黄真真研究员说,开元寺就是刺桐古港辉煌的见证者,这里不仅有许多见证海丝文化的文物,还有千年古桑树诉说着1300多年的历史,这背后“桑开白莲”的美丽传说温润了古城的千年文脉,捐桑园建开元寺的黄守恭就是“务农桑”,为海上丝绸之路贡献过智慧和汗水。开元寺僧人感念黄守恭善举在寺内建檀樾祠以祀之,开元寺也被赋予“桑莲法界”的雅称。
唐代古桑,足以证明当时泉州丝织业的兴盛。据史料记载,古时,开元寺以西至丰州一带曾是连片的桑园,泉州出产的泉缎畅销海外。北宋时候,要求“依山者,以桑麻为业”,泉州的丝绸织造长足发展,走向巅峰。
一片古桑园成就一座名刹,一段美丽传说芬芳了泉州古城的历史。相传,开元寺大雄宝殿开工时,有紫色祥云笼罩,长出可入药的草类,有“紫云盖地”之瑞。现在开元寺前,紫云屏墙中嵌着“紫云屏”三字的石刻,为明代泉州著名书法家陈于王所写。
中外文化交流造就经典建筑
开元寺坐北朝南,中轴线院落中包括山门、拜庭、东西两廊、大雄宝殿、甘露戒坛和藏经阁,东、西两侧矗立着镇国塔、仁寿塔两座宋代石塔。开元寺的院落格局及建筑元素,展现出10—13世纪中国佛教建筑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获得的创造性发展。其建筑构件和装饰的多元文化荟萃,体现了当时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中外宗教与文化、建筑与艺术等方面的交融和共存。
大雄宝殿是开元寺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面阔九开间,属于中国古建筑里最高的形制,大殿面积1388平方米。它始建于686年(唐垂拱二年),1637年(明代崇祯十年)重修为现状形制,“桑莲法界”的香火一直延续至今。大雄宝殿亦叫做百柱殿(按九开间建筑的柱网排列,应为100根柱子,但为了扩大安放大型神像和祭拜空间,采用减柱法,殿内实有柱子86根)。而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大殿中部两排石柱和梁架接合处的斗棋,雕刻成二十四尊飞天乐伎,其造型源自佛经所述的神鸟“迦陵频伽”,形象为人身羽翅鸟腿,这些飞天手中或执管弦丝竹乐器,或捧文房四宝,既承担支撑梁架的结构作用,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中国木构建筑所罕见。
“开元寺飞天乐伎不仅体现了高超的建筑技艺,还记录了唐时泉州音乐舞蹈的盛况,见证了泉州灿烂的海丝文化。”泉州市舞蹈家协会原主席蔡湘江说,通过飞天乐伎透露出,至少在唐时,泉州舞蹈就吸纳了印度歌舞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