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学》
在浩瀚的大海上驾起帆船乘风破浪,在充满奇趣的艺术展馆里欣赏古人绘制的《海错图》,点开手机就能观看图、文、视频多元输出的“海洋文化公开课”……
一段时间以来,厦门立足于亲海、近海的天然优势,着力推动海洋科学大众化传播。如今,从了解到热爱、从汲取到守护的海洋意识,不断在厦门民众中落地生根,破土发芽……
打造教育培训基地
海面上点点白帆,皮肤黝黑的海边少年驾驶着帆船迎着风破浪前行,一会儿拉动绳索,一会儿换帆转向……海沧湖,厦门首个青少年帆船教育培训基地,天心岛小学帆船队正在开展训练。这是一支冠军团队,曾走出过全国青少年帆船比赛总冠军李承恩、邱甲泽等。
2014年1月,天心岛小学作为厦门市海沧区海洋特色教育代表成立OP帆船队,率先开展帆船运动。OP级帆船,是专门适用于少年儿童学习和训练的小帆船。目前在海沧区,已有超过500名小学生系统地学习过帆船操作。“我们就像是在播撒种子,等这些海边的孩子了解海洋以后,他们肯定会通过海洋走向全世界。”厦门市青少年帆船基地教练刘明俊充满信心。
把中小学打造成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厦门积极推行海洋特色教育,搭建了大批亲海、乐海平台。
海洋知识进课堂、进学校、进教材,娃娃们也能开展海洋课题研究。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的“海洋珍稀物种馆”珍藏了福建省最齐全的海洋珍稀物种标本;被誉为蓝色摇篮的厦门大学专设了海洋科技博物馆;海洋三所的鲸豚展馆有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灰鲸标本……厦门人在校区、景区、社区、渔区都能接受海洋科普,海洋意识的种子也在潜移默化生长。
厦门市海洋发展局还积极撬动社会资源,灵活运用市场力量,做大做强海洋研学项目。今年夏天在厦门展出的“故宫里的海洋世界”艺术展十分火爆。74天的展览,参观人员逾2万人次,上百场研学活动,超过1500位孩子参与研学。
厦门海洋文化产业与海洋意识宣传教育研学联盟,成立于2019年9月,是厦门市开展海洋研学的载体,共吸纳108家企业、科研院所、中小学等单位。截至目前,联盟已梳理出10余条成熟的海洋研学线路供全市中小学生选择,开展海洋意识宣传教育与文化建设活动129场。
不断拓展教育内涵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现在的带鱼越来越小?”“大黄鱼是从什么时候消失不见的呢?”8月22日,在厦门外图书城举办的《海族列传——华夏海洋生物随笔》新书首发仪式上,作者萧春雷抛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引起了现场读者的好奇与深思。“这本书里面讲到的海洋生物的变迁非常详细,在看到一些物种因为人类的行为发生变化,又提醒了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海洋!”到场读者纷纷表示受到启发。
萧春雷从古代典籍中挖掘点滴记载,结合现代生物学研究成果,进行了实地考察采访,来讲述历代中国人认识和利用这些海洋生物的趣史。“不仅要科普,更要包含文化的元素。”这是萧春雷撰写此书的初衷,也是厦门市海洋发展局组编“厦门海洋文化丛书”的初衷。2016年以来,厦门市海洋发展局陆续推出“厦门海洋文化丛书”:《厦门吃海记》(1-3),从厦门百姓日常不可或缺的海鲜入手,探索闽南渔文化的内涵,普及海洋鱼类知识;《升起风帆——你会看见整个世界》,看“厦门号”第一次完整地在地球上铭刻中国帆船的环球航迹,向世界展示中国的航海精神;《踏浪飞歌》以口述实录的方式记录厦门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点滴与厦门海洋的美丽蜕变……
在探索深度的同时,厦门市海洋发展局也在寻求以更贴近大众的方式来拓展海洋意识教育工作的广度。今年,由厦门海洋发展局、厦门市海洋国际合作中心与新浪厦门联合推出的“海洋文化公开课”在线上与观众见面,目前已推出4期,题目涉及闽南海洋历史文化、闽南月港文化、海上丝绸之路等,线上总观看数超过70万人次。
着力提升年青一代
海洋科学如何创新传播?2019年厦门国际海洋周期间,全国第一个海洋媒体实验室——“70.8海洋媒体实验室”成立了。曾经,厦门是海洋科学研究的摇篮;如今,厦门的海洋专家、学者,也不再只埋头于海洋科学研究,还用最时髦的方式,把大海的奥秘讲给孩子们听。
“地球上有多少片海洋?南极科考路上有哪些奇遇?什么是海岸带弹性?塑料垃圾是如何转化为海洋中的PM2.5?”“70.8海洋媒体实验室”截至目前已推出了80余条科普短视频产品,相应图文内容阅读量超过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