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学》
2021年,我国发布了“十四五”规划,对脑科学的重视程度有增无减。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到瞄准脑科学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并在类脑智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在政策上,发展中国脑计划的力度有增无减,科研单位对该研究领域的覆盖也在持续扩大。?
此外,中科院体系对脑科学的布局亦不甘落后。除了目前,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外,还成立了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和脑功能与脑疾病重点实验室等。
当然,国家重点实验室仅仅能反应出我国脑科学研究的一部分,自“脑科学与类脑研究”被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为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和工程之一以来,脑科学研究亦是国家战略。
心理和情绪疾病在早年间一度被归类为社会科学,即人们更多以为这类疾病的发生与神经认知和遗传没有太多相关性,临床诊疗也缺乏检测级别的金标准。
青少年脑智发育也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点关注方向。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5岁以下婴幼儿中每49.5人就有1人患有脑相关疾病,如自闭症、多动症、发育障碍等。在中国,早产儿筛查异常率高达18%。儿童青少年脑智发育是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首批5个研究方向之一。
脑保护,即针对脑部疾病治疗开展的发病机制探索,诊断、治疗研究。
同时,大脑相关的疾病也是复杂的。大多数重大脑部疾病都源于脑功能网络的某种病变,由于缺乏对发病机制和神经认知机制的认知,大多数脑部疾病缺乏有效的诊疗手段。
科研端和企业端在研究分布中呈现出明显分工,科研端聚焦底层建设与应用,产业则更多布局下游。无形之中,国内的脑科学领域形成了从基础科研到应用的上下游。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老生常谈,人们对大脑的认知还太少,不仅诸多脑部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发病原因不明,关于神经细胞的起源与老化、突触和神经环路形成依旧存在诸多未解之谜。
但随着对大脑认知的深入,社会行为、情绪问题和精神疾病与神经认知展出关联。临床界和科研界都更加注重这些疾病的发生与生物层面上的关联。同时,这些关联的揭示也在为此类疾病的治疗提供支撑和证据,尤其是心理疾病的数字疗法。
人脑是自然界最复杂的系统,1000亿个神经元、500万亿个突触,以及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所构成的神经递质等多种复杂因子构成了这个高级认知的器官,赋予了人类智慧、学习能力和可塑性。
在目前统计到的115位研究人员中,仅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林伟教授、宋志坚教授,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黄龙文研究员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而多组学分析技术则能够通过动物模型和实验样本对脑部疾病的发病机制实现更多维度的解析。部分神经退行性疾病与脑部蛋白的异常折叠、细胞分化和老化存在关系,发病机制复杂。?
作为脑科学研究的下游,这几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中从事脑创造相关研究的科研人员数量相对较少。
脑认知,即探知大脑的功能、结构及原理,包括大脑的物理构成、生物机理和工作机能。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科研单位和产业内的企业在脑科学的研究方向上有着明确的分工。科研单位聚焦底层的脑认知研究和应用层面的脑保护研究,而企业端则在脑创造环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迄今为止,在人类生命体的研究中获诺贝尔奖最多的是脑科学,但大脑这个由上千亿神经细胞组成的器官与人体的关联至今还未被完全参透。
作为重仓基础研究的科研单位,国家重点实验室对疾病认知研究的重视在情理之中。研究成果一方面是让人们对疾病有更进的认知,另一方面也是为产业内后续治疗药物(药物靶点)、诊断产品(生物标志物)的研发提供思路和依据。
因此,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橙果局将逐步以行业为单位,继续对“医疗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行业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第一篇,从脑科学开始。
脑部退化类疾病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发病机制和药物研发展开,这些疾病大多是产业界药物研发高地。由于对疾病发病机制和发病原因认识不充分,大部分脑部退化类疾病仍然缺乏有效的诊疗方案,甚至阿尔兹海默病的药物研发至今被视为药物研发的修罗场。